2022第四届长江经济带(武汉)国际水博览会

媒体中心

名企展播:武汉新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与您相约2019长江经济带(武汉)水务大会!

发布时间:2019-04-28 14:25:38来源:admin浏览次数:246


  名企展播:武汉新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与您相约2019长江经济带(武汉)水务大会!

武汉新风光电.png

       2019长江经济带(武汉)水务高峰论坛暨水务科技博览会”简称“水博会”定于6月11日一13日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同期举办:2019长江经济带八省二市城镇供水排水发展高峰论坛曁新技术、新设备博览会”,大会将围绕“创新协同发展,助力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建设”大会由武汉市水务局、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碧水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有限公司、武汉市汉商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起举办!由上海、重庆、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云南、四川等多省城镇供水排水协会联合支持协办,武汉新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应邀参加2019长江经济带(武汉)水务高峰论坛暨水务科技博览会!预订黄金展位A35号,欢迎广大水务采购企业莅临展台参观、交流、采购!

公司介绍

您的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公司信息 > 公司介绍

           


企业极少.jpg

01>>公司简介

        武汉新烽光电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诞生于有世界光谷之称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303号光谷芯中心三期3-11幢1-5层1厂房单元。自创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在光电信息化传感器、城市水系统信息化解决方案、水系统管控监测评价系统平台等软硬件技术上有重大研究成果,拥有5项发明专利,150余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公司被连续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瞪羚企业”,被武汉市人社局认定为“千企万人”支持企业,湖北省经信厅认定为“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公司先后取得信息系统集成资质、ISO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大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017年9月实现新三板挂牌(证券代码872166)。

发展历程.png

       公司以“城市智慧水系统管控”为产业发展方向,致力于成为智慧城市水系统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领军企业,提供从整体方案规划设计、核心传感器研制生产、项目实施、管控系统平台开发部署、数据建模分析与售后运维的全过程服务。公司自主研发的水量、水质监测系列产品相继获得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防爆合格证、CCC认证、环保认证等产品市场准入认证。企业各类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的智慧水务、海绵城市建设、智慧排水、智慧河长、智慧湖长、黑臭水体治理监测、智慧供水等多个城市水系统信息化领域,并在国内相关城市成功实施,为地方水系统管控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依据。

QQ图片20170215173341.jpg

       公司搭建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顾问为龙头的技术团队,公司旗下设立了镇江新鸿智慧水务技术有限公司、武汉新钜物联网有限公司专注于水力模型研究和软件系统平台开发设计。研发团队集合了一批在光电领域有多年研发经验的技术人员,集光电传感、光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工业设计、软件开发、模型仿真、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专业于一体,同时展开了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院校的产学研用合作,多项研究成果成功得以转化。公司立志成长为中国最好的水联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成长为物联网发展浪潮中独树一帜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


公司宣传图.jpg

公司外景图

城市排水管网监测

您的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智慧城市水系统 > 城市排水管网监测

       

智慧排水—城市排水信息化管理系统

来源:武汉新烽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17-03-14 浏览:2961次


  智慧排水

—城市排水信息化管理系统


“城市排水信息化管理系统”基于物联网理念,采用信息化手段,结合GIS展示,全面掌握排水系统的运行情况如管网水位、流量、水质、有害气体浓度、泵站运行状态等,保证排水系统安全高效运行;通过构建安全预警平台,提高应急指挥及快速处置能力;提供科学、先进的城市级水力分析模型,全面评估城市排水管网能力;以城市排水设施数据为基础,结合管网监控数据、气象预报、雨情信息,为城市排水规划、防涝预测提供决策依据。


系统架构


河长制管理系统系统构架.png

智慧河长制拓扑图.png


感知层

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

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png

规格参数

型号:XF-LSX-1

流速测量范围:0.02m/s-5m/s          流速精度:1.0%

流速分辨率:1mm/s

流量测量范围:0.001m3/s-1000 m3/s

流量精度:测量流量的±3%

流量分辨率:0.0001m3/s

电源:直流10V-14V或者220VAC

输出信号:RS485接口标准Modbus-RTU协议(可选4mA-20mA)

防护等级:IP68(探头)



SS传感器

SS传感器.png


规格参数

量程:0~100、0~500、0~1000、0~4000NTU; 0~2000mg/L

分辨率:0.1NTU、1NTU; 1mg/L

精确度: ≦2%

标定:出厂标定,一年无需校准,可现场标定

光路:90度和135度双路散射光

接口: RS485/MODBUS协议   

供电:DC 12V,允许波动±15%


水质监测一体柜

水质监测一体柜.png

规格参数

一、水质监测子系统:

1、 COD——重铬酸钾高温消解,比色测定

        测试量程:(10~1000)mg/L(可扩展)   

        分  辨  率:<1mg/L 

2、氨氮——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测试量程:(0~0.5~5~25~300)mg/L(可扩展到1500mg/L)                          

        分  辨  率: 0.01mg/L

3、总磷——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测量范围:(0.1~50.0)mg/L(可根据客户要求扩展)                                            

        分  辨  率:0.01mg/L   

4、总氮——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测量范围:(0~120)mg/L(可根据客户要求扩展)

        分  辨  率:0.1mg/L

二、采样及预处理子系统:采水泵、采水管路、预处理系统

三、数据采集与处理子系统: GPRS通讯模块、遥测终端机


云端服务平台

以GIS地理信息系统、在线监测、水位预警、模型分析、智慧运维等多种模块,建立长期、有效、动态管理排水管网大量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基础平台,并融合排水数字化管理所需的各种业务处理和专业分析模块,最终形成一个具有连接排水管理部门各业务单元信息、数据存储管理和决策分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排水信息化管理平台”




智慧河长制拓扑图.png

平台层

河长制应用平台.png

河长制手机端接收.png


         预警、报警信息通过微信或者短信的形式自动推送至用户手机上,可以第一时间做出调度响应,避免事故的发生。

供水管网系统网格化智能管理系统构建与应用

来源: 日期:2018-08-15 浏览:163次

           

前 言

      供水管网系统是供水企业的核心资产,管网维护管理与自来水供应是供水企业的最主要业务。供水企业不仅承担着增收盈利的经营业务,更承担着自来水供应服务的社会服务功能。在实际管理中,供水企业普遍面临着管网系统老化、漏损率高、管理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人员素质提不上去、服务质量差等问题,直接导致企业盈利受影响,社会服务形象差等负面效应。我公司构建管网系统网格化智能管理系统,将庞大的供水管网系统按一定的规则划分成若干个网格,利用现代化的传感、通信、计算机技术,将分散的各类数据整合展示、应用,为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提供平台,为企业盈利、提升社会形象提供技术支撑。

 1.供水管网系统网格化管理 

      供水管网系统网格化管理依托供水企业统一的管理与数字化平台,将供水系统中的管网及用户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个单元网格,全面感知用户信息及供水管网系统的参数变化,进而建立一种标准化的工作流程,缩短供水企业与用户的距离,提升对各单元格内的用户的服务质量、实现管网系统的精细化管理。

供水服务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基本工作原则:网格布局、条块总和;信息整合、有度通达;资源共享、有偿融通;业务运作协同、有序旋进;公众服务、透隐到位;经络监管、透彻有效。

网格化管理网格划分的依据:第一层以天然的地形(例如,湖、山)为分界区域边界;第二层以主干道路管道走向为划分区域边界;第三层以业务管辖分区划分边界。

网格化管理工作体系,利用集成用户基础信息、管网系统数据,完成包括水表抄收、用户投诉、用水宣传、管网维修、压力水质等供水特征数据的监控及传输、新用户报装等工作。

 2.供水管网系统网格化智能管理系统构成供水管网网格化智能管理系统主要由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构成。 

5b4f0866071aa.png

(图1 系统架构)

2.1 感知层

      感知层是整个供水管网网格化智能管理系统的技术构架基础。感知层设备主要是供水管网系统中的压力、流量、水质的在线仪表设备。感知层是利用各种在线监测设备,通过数据采集、协议转换的方式,在不影响供水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采集各项供水管网的数据。

2.2 传输层

      传输层是利用互联网与通信网络融合,建立网络层体系,对采集的管网系统中各项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中心,并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维护、管理,以供上层使用。

2.3 应用层平台层和传输层体系的建立,为供水管网系统运行提供了关键的流量、压力、水质数据。只有深度地分析和挖掘各项数据表征的内涵和相关关系,才能对实际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供水管网网格化智能管理系统,首先通过感知层、传输层将各类数据进行初步的加工和展示,实现了对供水管网运行情况的主观感知,进而通过对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对比、分析等,将各项数据更深层次地运用,以作为指导生产的科学依据。

      供水服务网格化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包括:抄表管理、用户基础信息、统计分析、在线监控、应急管理、用水申报、维修抢修、热线帮您、考核评价、服务互动、掌上网格、用水常识、产销差分析、系统管理等多功能服务功能模块。实现供水信息精确采集;供水参数实时传输;管理办公协同;监督与服务一体化;用户服务全能、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供水网格化服务体系(见图2)。

90883080_2.jpg


 3.供水管网系统网格化智能管理系统工作流程 

供水管网系统网格化智能管理系统工作流程分为3个步骤:感知——分析——执行。

3.1 感知

利用现场安装的压力、流量、水质监控点及远程数值,全面感知供水管网的运行情况。如发生异常,系统自动报警。

3.2 分析

根据报警的信息,系统自动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大致地点,为事故处理提供决策参数。

3.3 执行

执行事故处理的工作,并将处理结果反馈于系统,完善数据库信息。

结  语

语基于供水管网系统网格化智能管理系统平台,将抄表催费、维修抢修、在线监控等各项业务工作逐步信息化、标准化。在系统平台上,开展供水管网系统的维护管理及营业业务、客户服务,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并且拉近供水企业与用户的距离,做到了及时快速响应,优质的服务。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系统功能及基础数据,使之为保障管网运行安全、节能降耗,提升服务提供强大的支撑。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平台

来源:武汉新烽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17-02-14 浏览:1891次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要求。海绵城市建设本质是通过控制雨水径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的自然状态,即恢复“海绵体”,从而实现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水安全、复兴水文化的五位一体的目标。通过人工和自然的结合、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结合、地上和地下的结合,既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水体黑臭的问题,又可以调节微气候、改善人居环境。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保护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生态敏感区,结合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建设(LID)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GI),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调节雨水径流,充分利用天然植被、土壤、微生物净化水质,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是海绵城市的技术路线。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法即是从传统“快排”模式转化为“渗、滞、蓄、净、用、排”的主要工程技术措施。

“渗”,减少硬质铺装、充分利用自然下垫面渗透作用,减少径流,涵养生态与环境,积存水资源。

“滞”,通过雨水滞留,以空间换时间,提高雨水滞渗的作用,同时也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峰现时间,既降低排水强度,又缓解了灾害风险。

“蓄”,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

“净”,减少面源污染,降解化学需氧量(COD)、悬浮物(SS)、总氮(TN)、总磷(TP)等主要污染物,改善城市水环境。

“用”,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和再生水,提高用水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

“排”,构建灰绿结合的蓄排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海绵城市建设要着重处理好几个关系,即水质和水量的关系、分布与集中的关系、景观和功能的关系、生态和安全的关系、“绿色”与“灰色”的关系。

基于上述情况,2015年7月住建部下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建办城函[2015]635号文),提出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和水安全四个方面考核海绵城市建设。


搭建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平台,是面向业务领导及时掌握海绵城市建设进展信息的需求,是海绵城市项目信息、考核信息、规划信息、实时监测统计信息等综合信息的有机结合,是海绵城市建设成果的直观展示平台,其包括海绵城市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海绵城市建设业务支撑平台、各政务部门协作交流平台和公众参与平台。具体服务与海绵城市项目立项审批、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城市排水(污)工程运行调度、海绵城市建设评估和考核等全流程环节。融入互联网+海绵城市建设思维,成为海绵城市建设公众信息发布和公众参与的平台。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平台综合利用自动和远程监测技术、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空间地理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系统信息化管理、自动化监测、实时化调度、科学化决策、网络化办公、规范化服务,为城市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的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智慧化的管理手段。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控平台采用信息化建设的六层技术构架,在兼容现有相关业务平台的基础上具备系统平台数据和功能的扩展性。

门户系统:在现有业务应用系统和城市排水模型基础上集成扩展建设海绵城市三个门户。政务内网门户是面向业务人员的业务操作平台,是不同部门间业务系统的平台。政务外网门户是公众信息发布,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的平台,主要面向公众用户。移动门户主要是集成互联网思维,分业务人员门户和公众信息服务门户两部分。

业务系统:在现有业务应用系统和城市排水模型基础上集成扩展建设海绵城市综合信息展示平台、海绵城市项目审批、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调度及评估考核等业务应用系统。

应用支撑: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适应业务量和数据量的双重快速增长,需要建立统一的、健全的业务应用支撑平台,能够满足大量数据量访问和多形式多格式的数据交换共享。

数据中心:将海绵城市的监测监控数据、业务管理数据、规划设计信息、项目建设生命周期的数据、排水(污)工程运行调度数据以及考核评估数据有机的整合起来,形成海绵城市专业数据库。同时建立数据安全机制、数据共享交换机制、数据规范、数据维护机制,保障海绵城市数据安全高效服务。

通信网络:政务内网上存放海绵城市综合数据、部署业务系统,为各部门间的业务协调创造条件。政务外网上部署外网门户,实现公众信息发布和公众参与。严格控制网络安全,实现与政府其他部门数据交换和业务交流。

监测站网: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考核评价指标,建设排口流量监测、统计雨水利用率、统计管网漏损、统计污水利用率、水体检测、监测内涝风险、生态岸线调查、红外遥感监测等等,以达到降雨规律分析及下垫面分析、排水系统能力分析、内涝风险评估,从而实现区域“海绵性”评估。

 00.png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控平台总体构架图

01.png

“智慧海绵城市”(SSC)监测评价体系方案

来源:武汉新烽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16-05-09 浏览:1820次

           

方案简介


        海绵城市建设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模式,统筹协调城市生态保护、土地利用、水系、绿地系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关系,因地制宜的制定城市建设开发策略,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以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可缓解”的效果。

“智慧海绵城市”(SSC)监测评价体系是基于物联网理念,为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理念转变,科学、全面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而形成的一种信息化系统

系统功能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监测评价系统包含城市水系(湖泊港渠)、公园绿地、小区公建、市政道路、城市排水管道等多类下垫面进行低影响开发设施改造之后的实时在线监测,综合评价海绵城市改造之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方面的监测指标,重点监测水质、雨量、视频、流量、水位、海绵设施的蓄水率、透水铺装下渗率等情况。

l  水生态

该监测评价系统在线监测建设区域内降雨量、地下水位、土壤墒情以及空气温湿度等生态指标,有效评价建设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生态岸线恢复状况、地下水位、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

l  水环境

该监测评价系统在线监测水体水质,包含COD、氨氮、总磷、浊度(SS)和PH等水环境指标,有效控制水体黑臭现象,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内的河湖水系水质不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类标准,且优于海绵城市建设前的水质;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不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III类标准,或不劣于海绵城市建设前;雨水径流污染、合流制管渠溢流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l  水资源

该监测评价系统在线监测社区排水出口和调蓄模块的雨污水流量、公园进出水流液位,并视频监控管网运行状态,综合评价污水再生利用率、雨水资源利用率以及管网漏损现状。

l  水安全

该监测评价系统可查看渍水点降雨记录、水位记录以及视频监测记录等,必要时通过模型辅助判断城市暴雨径流,可做好暴雨内涝灾害防治工作;查看水源地水质检测报告和自来水厂出厂水、管网水、龙头水水质检测报告,保证居民饮用水安全。

系统组成


“智慧海绵城市”监测评价系统拓扑图

haimianchengshi.png

“智慧海绵城市”监测评价系统由四部分组成:传感层、传输层、平台层以及展示层。传感层主要包括流量传感器、水位传感器、雨量传感器、水质分析仪、土壤墒情传感器、空气温湿度传感器、下渗率传感器和视频采集摄像机等组成,主要功能是实时在线采集流量、水位、雨量、土壤墒情、渗透率、空气温湿度、水质以及视频等信息。传输层由专用RTU和电信公网组成,主要功能是实时读取和处理各类传感器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平台层。平台层主要包括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整理、分析,并以数据为基础对智慧海绵城市经低影响开发设施改造后效果进行评估。展示层主要由LED屏等组成,支持远程定时更新数据,其最核心的功能在于向公众快速、真实的展示“智慧海绵城市”运行情况,达到宣传的作用。

平台功能


    “智慧海绵城市”监测评价体系综合管控平台结构如下:



“智慧海绵城市”监测评价体系综合管控平台综合利用自动和远程监测技术、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空间地理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建设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城市水文气象系统信息化管理、自动化监测、实时化调度、科学化决策、网络化办事、规范化服务。

“智慧海绵城市”监测评价体系综合管控平台,面向业务领导及时掌握海绵城市建设进展信息的需求,是海绵城市项目信息、考核信息、规划信息、事实监测统计信息、法律法规等综合信息的有机组合,是海绵城市建设成果的直观评价平台。

该评价系统建立模型,对原有排水共享资源库的数据资源进行梳理,完善共享与交换平台,建设一个完整、规范的数据中心,将数据规整入库,建立统一稳定的模型数据交换机制。通过历史降雨资料电子化、历史降雨样本统计分析、暴雨雨型研制,建立降雨专题研究。通过排水数据录库、管渠模型搭建、港渠模型搭建、湖泊模型搭建,专题图制作建立1D模型。通过地表高程数据处理、下垫面解析建立2D模型。模型应用于污水系统模拟计算评估、雨水系统模拟计算评估、合流制系统雨天溢流计算评估、实时预警预报、排水系统优化运行以及规划方案校验等。

成功案例



海绵城市试点.png

 






城市内涝积水监测

您的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智慧城市水系统 > 城市内涝积水监测

       

防汛排涝智慧管理系统

来源:武汉新烽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18-09-06 浏览:131次

一、概述

    防汛排涝智慧管理系统的目标: 实现自动监测、实时传输、数字模拟、智能决策、远程指挥,达到坐在办公室里,也可以实时对雨量、水位进行监测的目的。一旦超出警戒线,就立时发出预警,做出相应部署,为抗汛赢得时间。

    防汛排涝智慧管理系统包括四大板块:

①.完善数字、图像、视频等防汛信息采集网络,对全市所辖泵站、重要江河、水闸等工程及重要防汛部位的信息采集与传输。

②.形成市—县—乡—村多级模式的监测预警和视频会商网络。市、县远程会商系统完成高清改造,通过自建系统和资源整合方式,实施了防汛重点乡镇、村防汛远程视频(视听)系统建设,极大提高了我市防汛指挥信息的传递效率。

③.构建基于光纤宽带的防汛通信与计算机骨干网络。目前已租用广电11条防汛业务专线网,能够安全可靠地进行信息传输、信息发布、公文流转、联网办公等防汛联机管理。

④.务实推进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目前,已建成所辖泵站的自动化监视系统、视频监视系统等相关业务。同时,还需要开发卫星云图自动采集功能、气象雷达自动采集功能、雨量自动采集功能、气象会商功能、调度视频会商功能、暴雨内涝风险评估功能、设施地理信息系统演示模拟功能等多个业务子系统。

防汛排涝智慧管理系统建设要使襄阳市逐步形成全方位、网格化、高效率的防洪救灾监测预警体系。

二、防汛排涝智慧管理系主要功能子系统

1536219839(1).jpg


2.1 气象数据自动采集功能

2.1.1 功能描述

气象数据自动采集功能负责根据收集数据类型、收集方式、收集时间等数据收集策略配置信息,通过http、ftp等各种协议下载方式,以及Web Service、数据获取API、数据接口目录等数据接口,定时从各个气象业务单位的数据源收集、更新系统所需的各类数据,将卫星云图、气象雷达图、降雨量等自动保存到相关数据文件目录或数据库中。

2.1.2 卫星云图自动采集功能模块

卫星云图为覆盖全中国范围的,地貌成彩色云团成白色的图片产品,其自动采集功能模块IPO(输入-处理-输出)表如下:

表1.卫星云图自动采集IPO表

输入-处理-输出(IPO)

输入

卫星云图采集策略(包括各类协议或接口规范、收集时间、状态标识等)、待采集卫星云图

输出

采集结果(采集成功的卫星云图)、日志信息、异常信息

处理过程

1.     根据系统解析的收集内容、收集时间等配置信息,获取收集地址或API数据接口。

2.     根据数据收集策略定义的协议,连接数据获取接口,定位数据源接口并进行数据扫描。

3.     系统获取该接口中的数据流,对待收集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形成数据收集任务。

4.     根据收集策略规定的数据收集协议(如不同目录采用不同的收集协议),将数据下载到本地目录或导入数据库。

5.     如果数据文件下载或导入成功(若下载前后的文件大小不一致则为下载不成功),根据策略对收集成功的数据文件进行删除或保留操作,记录下载日志信息;如果文件下载失败,则记录下载失败的详细信息。

6.     记录数据库表数据收集的日志信息,包括收集数据类型、收集时间、收集目录、收集是否成功、收集失败信息等。

2.1.3 气象雷达图自动采集功能模块

气象雷达图为气象雷达产生的基本反射率数据进行上色后得到的彩色图(用不同颜色反映云团中液态水含量的图像),其自动采集功能模块IPO(输入-处理-输出)表如下:

表2.雷达图自动采集IPO表

输入-处理-输出(IPO)

输入

雷达图采集策略(包括各类协议或接口规范、收集时间、状态标识等)、待采集雷达图

输出

采集结果(采集成功的雷达图)、日志信息、异常信息

处理过程

1.     根据系统解析的收集内容、收集时间等配置信息,获取收集地址或API数据接口。

2.     根据数据收集策略定义的协议,连接数据获取接口,定位数据源接口并进行数据扫描。

3.     系统获取该接口中的数据流,对待收集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形成数据收集任务。

4.     根据收集策略规定的数据收集协议(如不同目录采用不同的收集协议),将数据下载到本地目录或导入数据库。

5.     如果数据文件下载或导入成功(若下载前后的文件大小不一致则为下载不成功),根据策略对收集成功的数据文件进行删除或保留操作,记录下载日志信息;如果文件下载失败,则记录下载失败的详细信息。

6.     记录数据库表数据收集的日志信息,包括收集数据类型、收集时间、收集目录、收集是否成功、收集失败信息等。

2.1.4 降雨量数据自动采集功能模块

降雨量数据是指气象局观测站点及其他各类观测实体实时观测的降雨量数据,其自动采集功能模块IPO(输入-处理-输出)表如下:

表3.降雨量数据自动采集IPO表

输入-处理-输出(IPO)

输入

降雨量数据采集策略(包括各类协议或接口规范、收集时间、状态标识等)、待采集降雨量数据

输出

采集结果(采集成功的降雨量数据)、日志信息、异常信息

处理过程

1.     根据系统解析的收集内容、收集时间等配置信息,获取收集地址或API数据接口。

2.     根据数据收集策略定义的协议,连接数据获取接口,定位数据源接口并进行数据扫描。

3.     系统获取该接口中的数据流,对待收集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形成数据收集任务。

4.     根据收集策略规定的数据收集协议(如不同目录采用不同的收集协议),将数据下载到本地目录或导入数据库。

5.     如果数据文件下载或导入成功(若下载前后的文件大小不一致则为下载不成功),根据策略对收集成功的数据文件进行删除或保留操作,记录下载日志信息;如果文件下载失败,则记录下载失败的详细信息。

6.     记录数据库表数据收集的日志信息,包括收集数据类型、收集时间、收集目录、收

城市内涝监控管理系统

来源:武汉新烽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18-08-17 浏览:224次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市政排水设施的不断建设,市政管理积累了大量的信息数据。由于这些信息数据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与更新,导致现有市政信息数据的广度、精度与深度已不能满足现实建设、规划需求。为更准确的掌握城市中心城区现有排水设施情况,摸清家底,逐步解决管网混接、错接、漏接以及断头、死管等问题;同时改变传统信息数据管理模式,将市政设施信息数字化,提高市政设施系统运行和管理效率,辅助决策与调度。通过建设城市内涝监控管理信息平台,利用排水信息综合展示与查询平台,实现排水设施查询、统计、管理等基本功能,为更好的实现城市市政排水设施系统的科学高效管理,全面掌握城市中心城区排水管网、节制闸、泵站、沟渠、易渍水点的水位、水流量、视频,完善空间数据,同时深化与扩展平台功能,以此加快市政设施管理现代化进程,为实现“智慧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城市内涝监控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市政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GIS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集成等技术,统筹规划,实现城区雨、污水全过程监管、市政排水设施智能监测、信息全面共享、业务协同管理、应急快速指挥、科学决策、公众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智能化、多维度、图文一体化的信息化系统,围绕“看的清、测的准、管的牢”三大核心主题,实现市政设施监管可视化、业务管理一体化、排水决策科学化,切实增强城镇排水、供水法制化、规范化运行,提高市政设施运行和管理效率,为市政设施的数字化建设、在线监测、调度、决策提供支撑。

1534496590(1).jpg

 城市内涝监控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Ø  是提升整体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的需要

随着市政基础设施监管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市政信息化的滞后也日益突现,主要表现为市政管理数据不健全、数据过于零散且不能及时供各相关部门共享;基础设施未具备前端监控能力,急需要集中建设、信息整合、统一监控、实时了解基础设施现状和排水现状(设施运行状况);风险监管和应急能力不足,难以做到城市内涝事故的科学预防和处置;另外对公众服务的手段和信息发布的及时性也不够等。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变得非常迫切。

Ø  是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状况的需要

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随着公众对宜居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的改善抱有更高的期望,因此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说清市政设施的状况、说清雨污水排放的状况、说清潜在的内涝风险”的能力。

Ø  是实现城市智慧管理与决策的需要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基础设施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落实城市管理以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数据依据。建立健全市政智能管理决策系统,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趋势、把握重点,提高市政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及时实现城市内涝预警、分析,推动各类市政问题的有效解决,使市政管理决策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准确。

Ø  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从公共利益出发,进一步强调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在创新中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广提高了电子政务等服务手段解决重点市政问题的能力,对市政信息公开与重点市政问题决策支持更及时、更准确、更智慧,为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公共服务、全民参与更加透明、更加高效 

1534496610(1).jpg

城市内涝监控管理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多业务支撑构建平台由表现层、应用层、应用支撑层、数据资源层、基础设施层、数据采集层等部分共同组成,所有的应用系统和应用模块都可通过此平台来快速构建,同时配置统一的信息门户,实现全局用户、权限及基础数据等集中统一管理。

    应用支撑平台是面向市政管理行业应用的管理软件开发平台,采用了先进的服务式软件架构(SOA)思想、借鉴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为市政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系统提供了强大的运行技术支撑和开发体系。

应用支撑平台可根据业务及应用需求快速、高效构建功能强大、成熟稳定的市政信息化应用系统;灵活应对环境管理复杂多变的业务及应用需求,最大限度的降低信息化建设风险。城市内涝监控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Ø  智能化装备与数据有效性结合

    通过系统级智能化、仪表级智能化建设,对道路、沟渠、桥隧、泵站、闸门进行全面监测监控,实现监测系统/设备、监测过程、数据有效性判断的全过程智能化管理;中心端软件根据设备监测数据,结合过程数据,科学判断数据有效性,达到监测数据说的清、运行状态说的清的效果,为监管部门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持,保证后续数据分析及领导决策的精准性。

Ø  市政雨、污水全过程监管

    对道路、沟渠、桥隧、泵站、闸门通过由末端监测向市政设施运行状态监测、排水设施运行过程监测延伸,全面感知三大数据“视频监控数据、水位监测数据、水流量监测数据”内在关联,有效预防城市内涝,做到更精准应急管理。

Ø  主动预警、快速处置,建设向导式应急流程

    通过构建视频监控、雨污水遥测监控体系、结合评价模型,分析雨污水排放对城市的影响,实现城市内涝预警体系,尽可能的避免被动应急。

    当遇到突发环境事故时,通过绵阳城市内涝监测管理平台,及时向应急指挥中心传输现场信息,应急指挥系统在城市内涝监控管理系统平台下对现场进行快速处置、处理。建立向导式应急流程指挥系统,引导人民群众实现快速响应、准确监测、及时调度,多级联动指挥,高效处置。强化业务协同、效能考核。

Ø  强调大数据应用和决策支持

    城市内涝监控管理系统的建设,会产生大量的现场端相关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利用与分析,是项目建设一大重点。项目涉及的各监控系统、数据中心建设、业务办公系统都将用到大数据应用与分析。项目建设思路强调大数据应用与决策支持,并对数据质控将更加严格,保证所采集的第一手数据更加科学有效。

Ø  加强社会化服务

    城市内涝监控管理系统将更强调服务民生,体现“人居和谐、数字城市”的先进性,通过一系列的如排水运行情况的外网发布、政策信息的外网发布、公众舆情APP等方式,加强公众对市政工作的参与与支持,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

 

集是否成功、收集失败信息等。


联合支持举办:武汉市水务局 武汉市生态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市汉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鄂ICP备19022227号-1 公安网备:鄂公网安备 11010502034458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